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涂伯毅:带伤之躯,70年喷发铿锵力量
 

        “没有眼睛照样读书看报,没有双手一样写字弹琴。两腿瘫痪能用双手劳动,没有双脚也能疾走飞奔……”

▲涂伯毅(国防时报记者赵宇 摄)

        6月5日,在位于成都市新都区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荣誉馆里,一位老者站在周总理亲笔字迹前高声朗诵这首名为《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》的诗,让听者无不动容。

        为讲好退役军人故事,展现退役军人风采,今年初,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、省委宣传部在全省启动了“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”学习宣传活动。经各地各部门严格把关、积极推荐,退役军人事务厅、省委宣传部认真评选、集中公示后,5月30日,决定授予29名同志“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”称号。而眼前这位老者,就是此次被授予“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”称号的因战一级伤残军人——涂伯毅。

        朝鲜战场致残 血染战旗美如画

        1931年12月3日,涂伯毅出生在四川省云阳县双江镇稻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1949年12月,已长成小伙子的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当时,他年仅18岁;1950年10月,他跟随部队高举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正义旗帜,跨过鸭绿江到了朝鲜战场,成为第42军126师政治部工作队员,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、二、三、四次战役。

▲资料图:朝鲜战场上,美军机投掷燃烧弹

        1951年2月14日,在第四次战役期间,涂伯毅在战场上被美军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烧伤致残。据涂老回忆,那天下午,他随部队埋伏在山坡上,敌机在他们头上来回盘旋,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爆炸,让周围顿时烧成一片火海,“当时我被烧得一身血肉模糊,连痛都顾不上了。后来钻到一个很小的石崖洞里,才死里逃生。”一个月后,他被送到长春治疗,整整一年,战友与医务人员都极力不让他照镜子,后来他趁大家不留神,跑出医院在一处清亮的水塘再次看到负伤后的面孔时,“我连死了的心都有了,以前的我可是一个帅小伙呀,现在却成了一个丑八怪。”忆起当时心情,涂老的声音中仍有些凄楚。

        不过,那只是一瞬。“热血书壮志,青春扬军威。作为一名军人,我们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,对祖国的无限热爱,对朝鲜人民的无限同情和支援,不畏流血牺牲,冒着炮火硝烟勇往直前,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那场战争的胜利,死了也值得!”说到这,涂老烧伤眼眶中的双目放出炯炯的神采,让人分明可以感受到他那摇撼苍穹的意志,死而无憾的悲壮,掷地有声的至诚。

        受伤那一年,他才20岁。

        总理元帅接见 身残志坚当螺钉

        1956年,25岁的涂伯毅被安置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休养。年纪轻轻,却经受着全身大面积烧伤、面部严重毁容、双手指不能屈伸的巨大痛苦,让他一度陷入了悲观之中,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怕见人,怕到公共场所,长期将自己束缚在一个小天地里。但很快,他就振作了起来。“当时我一遍遍地阅读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和《把一切献给党》等作品,从书中,还有身边众多身残志坚的同志们身上,我看到了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寻找到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,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振作起来,残而不废,向命运挑战,‘社会主义大厦固然需要钢材,我们却愿做颗小小的螺丝钉’,要像伤残军人刘渝生的诗《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》中写到的那样,永远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!”

        涂老说,思想决定生活态度,这以后他曾先后在院里学做档案工作,地震观察工作。在伤残军人演出队里开始学唱歌、跳舞、打击乐器、指挥,还加入了伤残军人演出队,除了表演,还要负责舞台的灯光、舞美等工作。

▲1958年,四川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课余表演队赴京表演后与彭德怀、贺龙、叶剑英等中央首长们合影留念

        1958年6月1日,是令他终身难忘的一年,他所在的伤残军人演出队到北京作汇报演出,受到了周恩来、朱德、陈毅、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。涂老不会忘记,周恩来总理看了演出后,上台亲切与伤残军人握手,当来到涂伯毅身边,周总理关切地问他:“你负过几次伤?现在还能唱呀、跳呀,现在身体怎么样?”紧张又兴奋的他大声回答道:“请总理放心,我身体很好。”

        在国防部招待宴会上,涂伯毅有幸同彭德怀元帅同桌进餐,彭德怀元帅亲切给他们夹菜。在国防部宴会大厅里,他还指挥元帅、将军们合唱《社会主义好》。每当提及这些经历,涂老都感到由衷地自豪。“周总理及彭德怀等将帅们的关心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安慰。”他感慨地说。

        七十年如一日 驰骋征程未下鞍

        “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,都只能有一次,当活着的时候,就应该对人类、对社会有所作为,就应该为党和国家、为人民多做一点有益的事,绝不能把宝贵的生命和时光白白地浪费掉啦!” 涂老告诉我们,他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,七十年如一日,克服了肉体上的痛苦,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事业,做了大量的工作,产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。

        七十年来,涂伯毅为大学、中学、小学学生,解放军官兵、机关干部、企事业单位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近万场,听众达百万余人次,行程达几十万公里。他热爱党,热爱人民,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鼓舞和激励着广大群众和一代又一代青少年。

▲涂伯毅为学生们讲述革命故事

        涂老还身体力行,用自己身残志坚、自强不息、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他人。在院内他遵守党纪国法,服从组织安排,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,院内和当地的文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。同时,他克服了身残带来的重重困难,刻苦学习了多种技能,自学了电工、绘画、书法、无线电知识和修理家用电器,经常为战友、为院内职工和院外周边的群众修理无线电。另一方面,主动与其他伤残军人休养员进行思想沟通。引导身边的战友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他时常和身边的战友讲“我们不要什么名,不要什么地位,不图什么利,只要是对党和国家、人民群众有利的事,那怕它再小,我们都应该去做”。在他的带动和引导下,不少伤残军人休养员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地变化。在休养和学习中,伤残军人休养员们爱院如家、乐观向上、争做好事,助人为乐,先后涌现出不少的先进模范。院内多名伤残军人70、80岁高龄还主动向组织靠拢,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        如今,已88岁高龄的涂老,仍然活跃在舞台上。2008年“5•12”大地震发生后,他将自己的抚恤金无私捐给灾区人民并积极缴纳特殊党费,感召了不少院内外的休养员和周围群众。

        时光会冲淡记忆,岁月能改变山河,但时代精神如燃烧的火炬,义无反顾地去照亮心灵,照亮前程。

        “数十载春秋风华弹指过,七十年带伤之躯惟自强。”命运多舛,精神不息,鲐背之年,骨子里依然喷发着铿锵力量——这就是涂伯毅,以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!

 

 

 

2019-06-14 16:05  来源: 国防时报  记者:唐雪元、赵 宇

 

[返回首页] [关闭窗口]